古希腊哲学三贤指的是苏格拉底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,他们都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,合称“古希腊三贤”。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: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,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、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,这每一对里的后者,既与前者是师承关系,同时又对前者的思想进行了突破式的发展。
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就来详细地聊一聊这三个西方的哲学圣贤。今天,我要介绍的是苏格拉底。苏格拉底是个大哲学家,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本人是非常好学的,他对于在他之前的自然学派跟辩士学派都非常熟悉。但他后来只做一件事,就是每天上街跟别人聊天,跟别人对话,到最后发现好像没有什么人能说得过他,所以很多人想说:他真的是有学问,还是说只是口才比较好呢?所以我今天谈的这个主题是:苏格拉底的“无知”。
“无知”这两个字加在一个人身上,一般都是负面的意思,说这个人好像很天真,是不是什么都不懂啊,或者是这个人强不知为知。但这个词加在苏格拉底身上都不是,苏格拉底不是这个意思,苏格拉底是始终保持着一种质疑的心态,就是对权威的结论有所警惕。那么他求证的过程就反映出他的明智,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?
苏格拉底每天都跟别人聊天。他有个朋友叫凯勒丰,比较调皮,有一天他们就到德尔斐神殿去问一个问题。在这里,我要向你介绍一下,德尔斐神殿——那在古希腊时代可是赫赫有名啊,今天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,因为德尔斐神殿供奉的是阿波罗神,也就是太阳神。太阳神代表白天,一切都很清楚、光明,所以雅典人有任何问题:城邦的大事、个人的重要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,就带着一只山羊到德尔斐神殿去请教女祭司,请教他(她)的疑惑,女祭司就会根据她们得到的启示来给你回答。
曾经有两个城邦要打仗,有一个就派人去问打仗结果会如何,结果答案出来了,说打仗之后有一个城邦会灭亡,但没有说哪一个,就好像很多人听到那种算命、占卦的解释,觉得有点模模糊糊的。
我们回到苏格拉底上来,现在情况怎么样呢?这个凯勒丰到了德尔斐神殿,就问:“在雅典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?”得到的答案是“没有”,居然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明智,凯勒丰就喜出望外,立刻奔走相告,跟苏格拉底说:“我去请示了神明,神明说没有人比你更聪明了。”苏格拉底说:“我怎么能算聪明呢?我一天到晚跟别人讨论问题,我自己都没有什么把握,可是神说的话一定有道理,为了去了解神到底什么意思,我可能要去考验一下,看看神是不是讲错了,所以我就设法去找一找真正明智的人。”
他就带着一些年轻的朋友,去拜访三种人,这三种人在社会上都被认为是很明智的、很聪明的:第一种是领导城邦的政治人物;第二种是拥有许多粉丝的作家;第三种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工匠。
他首先去拜访政治人物,谈了之后发现这些人有他专业的认识,但他不见得了解人生真正的幸福何在,他们所知道的就是发展经济,改善生活,但是除此之外,他什么都不知道却又自以为知道。苏格拉底说:“我呢,我不知道,但是我从来不会自以为我知道。从这一点看来,我就比他们稍微好一点。”他还补充一句,他说:“我发现那些最有名声的人正好就是最愚蠢的人。”这样一来,他不就是树立了很多敌人吗?但是他并不害怕,他说:“我必须首先考虑神的话,我要分辨神为什么说我最明智。”
接着他拜访第二种人,所谓的作家、有名的作家,在当时包括悲剧作家、颂神诗的作家、史诗的作家这些人。结果呢?苏格拉底说:“我拿出他们作品中最精彩的片段请他们解说,你相信吗?在场的其他人几乎都可以解说的比作者本人更好。”所以苏格拉底从这边得到一个结论,他说:“诗人写诗不是靠智慧,而是靠天才与灵感。就像要占卦的、算命的人一样,说了很多话,但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说,也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,所以这些作家靠着写诗受到欢迎,就以为自己最聪明,在别的事情上面他们也以为自己可以发表许多见解。”
接着他们再拜访第三种人——就是有专业技术的工匠。在当时,工匠是很有能力的,建造城墙、神殿、建造军舰、商船这些。但是访问完之后,苏格拉底说:“这些工匠是有专门的技艺,确实知道许多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情,但是他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,因为他们是很好的工匠就以为自己也知道其他重大的事物。”
所以他最后得到一个结论,他说:“神为什么说我是最明智呢?因为只有我知道我是‘无知’的。别人跟我一样‘无知’,但他们自以为有知,在自己本行以外的事物也以为自己胜过了别人。”你看,苏格拉底在表达什么呢?苏格拉底是在提醒我们:只有神是明智的,人的明智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根本就没有价值。像苏格拉底就知道他的名字一文不值,结果就反而变成神眼中最明智的人。就是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知道自己“无知”就胜过其他人连自己“无知”都不知道。
当然这样的说法引起了当时很多人的反感,苏格拉底后来就被三个人联手控告,在他70 岁的时候被告进法院了,两大罪状:第一是告他腐化雅典青年;第二是告他不信城邦的神明,自己另外去造一个神去信。
我们这边谈第一点,他为什么被告腐化雅典青年呢?雅典的年轻人本来对于前面所说的三种人都非常的尊敬、爱慕,但经过苏格拉底对他们这一访问,通过一系列对话之后,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,所以他们对这些人就不再有以前那样恭顺的态度,所以这不是对年轻人有不好的影响了吗?但是,苏格拉底是要让你知道:一个人的名声、地位、权力,并不值得尊重,而是他应该具备真正的知识。
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?让我们回到德尔斐神殿,在德尔斐神殿上刻着两句话,第一句话就叫做“认识你自己”,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。第二句话叫做“凡事勿过度”。第一句话跟“知”有关,人生最重要的首先是必须认识的就是自己,也就是到底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这一生要追求什么?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?完成了什么目的我这一生就值得了?我觉得苏格拉底的这个问题或者德尔斐神殿上面的这句话,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:我们是去追求一个特级教师呢还是追求一个对学科的理解?我们是追求公开课上的展示呢,还是去追求一种对课堂的驾驭与沉浸?第二句话就是“凡事勿过度”,这句话就是跟“行为”有关,你做任何事都要有分寸,我们中国人常常讲一个度,这个度其是很难拿捏的,就是要记住一个原则,你不要太过分,这样一来你在行为上面就会有所收敛了。
说到苏格拉底认为自己“无知”这一点很有趣,我们中国古代也有两位哲学家谈到这一点。第一位就是孔子,孔子他的年代要比苏格拉底更早,孔子在《论语》里面就公开说过:“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”就在《子罕篇》里,他的意思就是说:“我有什么真正的知识吗?没有,我是无知的。”接着后面他又讲,有一个乡下人,很老实,问他问题,他就设法从问题里面分析应该如何找到答案,但是他前面就很明白地说“我是无知的”。所以这是相对地说明真正有学问的人都是谦虚的,知道学无止境。
中国第二位哲学家就比苏格拉底要晚一些,他是道家的庄子,庄子说过这么一句话,他说:“知止其所不知,至矣。”这句话是在《庄子·齐物论》里面,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停止在他所不认识、不知道的地方,那就是最高境界了。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,但你不要忘记,这也是前面孔子说过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(《论语·为政篇》),这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。
所以我们人活在世界上,对于自己,如果了解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知,那一定要知道我们所不了解的一定是更多。
从今天的内容我们学到了以下两点:
1 .我们从小受教育,学到一些专业知识,但是千万不要因此而以为自己对其他事物也有所知,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。我们要保持一种求知的心态,保持一种好奇心,不断地去增加我们所知道的东西。
2 .人只能够“爱好智慧”,在这一生中努力地“认识自己”,并且“行事不要过度”。换言之,人生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,苏格拉底承认自己“无知”,也因而成为西方哲学家的典型。
好了,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,让我们一起认知越狱,自我迭代,格致教育工作坊每天都在这里等着你。
讲座时间:2018 年7 月13 日
文字整理:曾宝俊季志芹
本页共24段,3423个字符,9883 Byte(字节)